106學年度暑假國內外志工補助成果報告書(教育二周○甫)

  • 2017-11-07
  • 林韡萍
走入緬甸,希望無限
 
1.服務源起

        21 世紀全球化時代來臨,國際服務熱潮在臺灣興起,青年學子擁有更多機會提升服務價值、運用己身能力回饋社會環境。緬甸,中南半島面積最大、礦產資源豐富的國家,因過去政治封閉,對許多臺灣後輩而言仍披著一層神秘面紗。因緣際會下看見當地傳承華文教育的精神堅毅動人,是萌生本次服務的主因。

        本團隊認為此地華校十分值得多元型態服務團隊駐點深耕,此學校無外來資源與政經力量介入,除硬體設施簡陋外,亦缺乏華語文教育專業師資和教學媒材,更從無國際服務團隊或組織駐點服務。期望搭起臺緬雙方邁向國際接軌的橋樑,更是一次文化交流相互學習的良機。


2.服務內容
(一) 師資培訓課程與協助授課
        至緬甸科崀的博愛中小學、榮光小學,此兩所學校在教學上,資源相較於台灣十分匱乏。校內教師僅只四人,且教師學歷普遍分布在國、高中,更是造成教學上困乏的原因。我們將於學生每日上課之前、後時段,與當地教師分享一些教學創新想法(包含學思達教學法、MAPS教學法等),並對教師進行包含教學技巧與策略、教育測驗與評量、輔導原理、適性教學、特殊教育導論等主題的師資培訓課程,願達到師生共同進步之目的。

(二)校園建設改善與環境美化-校舍牆面彩繪
        在勘察服務據點—緬甸東北部山區科崀( KHOLAM ) 博愛中小學後,發現當地建築老舊,牆壁多為粗糙水泥製成,故萌生此次的美化工程,利用這次彈性度極大的授課其餘時間投入校園美化工程,並讓當地學生一同參與設計與彩繪,一則為校園重新粉刷強化使用時間,二則美化校園環境,最終也是想為此次服務留下實質的美麗足跡。


(三)歷史訪談與校園簡介
        團隊所前往服務的國家─緬甸,對台灣學子而言,一直都是個神祕、難以接近的國家。然而,國共內戰後,國民黨軍人藏匿於此地的政治事實,卻也讓這個神祕的國家與台灣有著難以言喻的關係。當地居民早期以傳承中華文化作為發展華文教育的緣由,而後,學習中文之目的隨著認同問題,逐漸轉變為謀生工具。我們以拍紀錄片拍攝、小論文撰寫、製作簡介摺頁等方式,紀錄當地生活方式、歷史經歷,並為服務之學校製作校園簡史、簡介。



3.心得反思
        關於科崀,關於榮光小學,那裏的山水、土地、空氣、風、小鎮容貌,這些記憶似無所見,又非視而不見,不去想的話便像落葉似地無形,一旦想起,心中便燃起再去一次那裏的衝動。

        博愛到榮光的路上,雖然短,但卻能一窺這個小鎮的風貌。我醉心於車子行進時所揚起的漫天塵土,這裡的路不是用顛簸就能形容,沒有柏油,沒有路名,一切的流動都是這麼地自然、單純。早晨的市場很像台灣,但這裡沒有台灣來的嘈雜,倒是多了點恬靜。看著路上的小販,我專注於他們的眼神,意外地發現正在發呆的人很多,眼神有些空洞,似乎對於這裡的人們來說,過完一天算一天,夢想、人生、自我實現這些詞彙在這派不上用場,也無須去想,因為不實際。就因為如此,不能用臺灣的教學模式及內容套用至此地,必須客製化,因地制宜。

        榮光的一切,現在想起仍然歷歷在目。小而美的校園承載了這些老師對教育的堅持,對孩子的熱愛。幾片木板豎起,幾張木桌木椅,黑色墨水一潑的黑板,就是四間教室。忘不了在隔音效果極差的教室裡聲嘶力竭地吼著;忘不了自己寫著根本無法再寫的黑板;忘不了全校三十人在緬甸時間五點半跳著早操;忘不了榮光的孩子及笑容;忘不了孩子離開前對我說的最後一句話:「老師你會再來嗎?」

        身為榮光五六年級的班導師,看見他們從一開始的害羞、沒自信、不擅表達,離開前卻每個人寫了一張小卡,羞澀地拿給我,其中有位孩子寫著:「老師,謝謝你教我思考,我會努力找到自己的夢想」,字跡不算工整,看得出來筆也快壞了,但仍然在我心中引起波動,有些欣慰,有些辛酸,更多的是無奈。其實來這短短的十幾天,我能做的真的不多,也不斷地問自己,到底能留下甚麼給孩子?什麼能讓他們從教室中帶走?我還沒找到答案,但,也許,點燃孩子的生命熱情,讓他們有一顆會做夢的心,是其中一個答案。

        此外,同時身為榮光的隊長,我很慶幸有一群強而有力的夥伴,豐富且具連貫性的華語課、多元且有趣的課程安排,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努力地實踐、奉獻。再多的辛苦與淚水,都默默地承受下來,為了就是想在這段時間給予孩子最好的東西,那滿滿的愛。

        最後,我想對榮光的孩子說:「老師會再來的」。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大合照

This is an image​   
師培結業證書


This is an image
牆壁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