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學年度暑假國內外志工補助成果報告書(教育二康○芸)

  • 2017-11-07
  • 林韡萍

甸起腳尖愛:走入緬甸希望無限

教育二105102059康芷芸
1.活動源起

        21世紀全球化時代來臨,國際服務熱潮在台灣興起。緬甸,中南半島面積最大、礦產資源豐富的一個國家,因為過去政治封閉,對許多台灣後輩而言,仍像是披著一層神秘面紗,因緣際會下,看見當地傳承華文教育的精神堅毅動人,是萌生本次服務的主因。

        本團隊認為此地的華文學校十分值得多元型態服務團隊駐點深耕,期望搭起臺、緬雙方邁向國際接軌的橋樑,更是一次文化交流相互學習的良機。

2.活動內容
  • 師資培育:

  在科崀這個地方,村民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我們這次主要服務的兩個據點—博愛中小學、榮光小學,老師們大部分的程度僅有初中畢業,少數具有高中的學歷。因此,本團隊組成了師培小組,希望透過分享知識,提升老師們的教學品質與水準。在行前,我們有整理了一些與教育相關的知識,編寫成冊,內容包含了輔導原理與實務、教學技巧與評量、適性教學、教材教法、華語文教學。
  我們邀請兩校的老師聚集在一起,進行為期兩個星期,一天兩個小時的培訓。另外,我們也在師培的最後一天,請老師填寫對於此次培訓的滿意度,以及希望下次能夠有什麼培訓內容。當地老師說,我們所分享的內容,比老師們去東枝(緬甸的第二大城)進行培訓時,所講的內容還要更有實際幫助。能夠加入這次師培小組的活動,我感到與有榮焉。
 

  • 文史訪談:

  第一屆緬甸華文服務團部分工作是把資源帶進科崀,而文史組所做的,則是帶著科崀出來讓更多人看見,走進當地人的生命、紀錄下屬於科崀故事這樣的存在。
  透過採訪當地的老師,包含了解學校制度、細項,至聊起老師個人生涯、理念。我們了解這塊土地在華文教育上的資源是多麼缺乏、處境是無比艱難。科崀的老師或許沒有卓越的學歷、教學技巧,然而,每個人都憑著一份「愛」堅持到了現在。說不辛苦是騙人的,可是他們堅信「唯有教育,才能真正的給孩子改變的機會。」
  除了做當地的文史紀錄,我們也負責紀錄下團隊在科崀的生活。不只美化與師培的工作,也包含團員們授課畫面、發放物資等景象。這16天的每個瞬間,希望都能與大家分享,讓所有人看見有一群人用這樣的方式付出心力。文史組,我們最大的希望是讓大家都看見科崀的需要。然後,跟著我們一起,愛這塊土地。
 

  • 美化環境:

  緬甸華文學校多為自立辦學,校址偏遠且佔地面積狹隘,硬體設備有許多不足及缺陷,例如:教室數量不足、牆面結構不穩固。因此,萌生美化工程想法,希望利用授課其餘時間投入校園美化工程,讓當地學生一同參與設計與彩繪。
  我們總共粉刷了四面牆(三面教室,一面圖書館),整面牆的彩繪從零到有,全都是由團員們一手包辦,當然,這過程中,必定少不了學生的幫忙。工作內容包含了塗油漆、設計草稿、上色。我們希望學生們能夠透過美化環境,對自己的學校產生認同,並愛惜環境。此外,我們還製作了可移動式的班級牌(當地由於教室及師資不足的問題,採取混齡上課的方式),希望能讓學校帶入班級的概念。
 

  • 發放物資:

  在營期前,本團隊總共募了13噸來自台灣各地的物資,包含衣物、文具用品、書籍,希望這些各地的愛心,能在當地發揮最大的效用。物資早在團隊過去之前,就已經到了學校。到了當地,我們利用閒暇時間整理這些物資,將東西分類、裝箱。發放物資的對象主要為建華中小學(一所更北邊的學校,那裡的狀況更不好)。看見居民們收到物資時,臉上所展現的幸福笑容,讓這些準備前的辛苦都值得了。
 

  • 多元課程:

        除了以上的工作內容之外,本團隊還設計了多元的課程,包含了音樂課、美術課、體育課、英文課,以及華文課。上課時間為早上五點半至七點,和下午四點至六點。我自己所帶的課程為華文課與英文課。當地學生都很有禮貌,上課前會說老師好,中堂下課會說老師休息,放學會說老師再見。學生認真向學、尊師重道、珍惜每個受教育機會的樣子,到現在都還令我印象深刻。

3.心得反思

      緬甸對參與活動前的我來說一個陌生的名詞也是個陌生的地方。在想像中是個落後到只剩黃土與人的地方,不過幸好我參與了這個營期,我認識了這個地方,在這段日子,我們一夥人總是常常搭著搖晃的車子穿梭鄉間,每每這樣望著綠色、紅色與藍色構成的天際線,我總會有種「我和這塊土地緊緊連結的感覺」。這是我去過任何教育團隊或是國家從未有過的感覺,也許是我知道這裡孩子的未來,知道這裡教育的狀況,知道這個國家的美麗與哀愁,亦知道了我已是這塊土地上的一員,雖然我是那短暫的過客,卻讓我覺得一種歸屬。 

      再者,就是實際在學校的心得與反思,這間小小的學校,由李校長小小的雜貨店收入支撐著,這裡約莫100個學生,他們共用4間用圍籬搭起來的教室,共用一個水泥地且佈滿砂石與淤水的籃球場,並共用一顆笨重的籃球,這裡的一切很缺乏,孩子們只有幾套衣服,也無法每天洗澡(這對城市小孩的我還說是開了眼界),但他們卻很知足,當我把書送進學校,他們珍惜的看著一字一句,就算吸收不了也會認真的讀到眼神已死在默默闔起書還給我們。我反思自己對於過去生活的理所當然,對於知識的理所當然,對於物質也是,我在孩子身上看到的是對於知識的稀有與渴望,對於上學的難得與珍惜。在回台後,我自己也重新調整了我自己對於上課的想法,開始去珍惜自己許多擁有的東西。

     更知道的是,我之後要做的,不單單把自己顧好,是要把自己的夢顧好,甚至哪天我可以把更多資源帶回那裏,讓他們也有資本去尋夢去找自己,不再是被現在國中畢業後去泰國中國工作的定律般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