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學年度暑期國內外志工成果報告書(歐語系法文組柯○綺)

  • 2016-11-08
  • 林韡萍
一、活動緣起
        EMMAÜS這個組織在我們系上(歐語系法文組)非常有名氣,因為是一個可以深入法國十分好的管道,因此上課時教授就有提過,我們甚至還做過相關報告,因此許多學長姊、同學都曾經參與過,聽過很多經驗分享,又加上自己本科系,所以就決定投入此機構。
二、活動介紹
        此次參加EMMAÜS是在暑假的7/31-8/20,為期三個禮拜,但其實它除了有開始與結束時間的限制(依據每個點的時間不一樣)之外,其他都可以自己協調,我們則是依據最便宜的機票選擇了這段時間。至於地點部分,每年暑假都會開設不同的點提供大家申請,我們這次申請的地方在法國西南邊的山上,選擇的依據是GOOGLE的照片,以及網站上說明的工作內容與休閒活動。
EMMAÜS是一個由法國發跡的非政府組織,1954年冬天,強力寒流襲捲法國,許多無家可歸的人在街頭凍死,因此創立者Abbé Pierre開始關注遊民議題,著手創辦EMMAÜS這個組織提供住所給無家可歸的人。
  而後,此組織又發現許多家庭家中有要被淘汰但其實只要稍加整理狀況就不錯的物品,為了解決浪費的問題,開始回收這些物品,並在對住在一起的人的稱呼,的挑選、整理後,以便宜的價格進行販售,營業額主要用來支持的生活,包括飲食、交通與一個月九十歐的生活費,或者拿來擴建新的點,若仍有盈餘,則由地區的負責人與共同決定金錢的用途假期等等。
  現今
三、工作紀錄
        由於我們申請的地點Saint Giron 為 Pamiers新拓的點,因此第一天7/31我們先抵達Pamiers由當地的comapnions接我們回營區兩天,之後再前往Saint Girons 工作,開了三個多小時的車才抵達,一一與工作的人握手,也是第一次與我們的老闆見面,後來才知道,其他人都是來這裡幫忙的當地居民,只有老闆與Momo是屬於Emmaüs的人。第一天上工什麼都搞不太清楚,被交代了整理布料區與摺棉被,下午則是販售時間,由於我們的法文並不好到可以一一解決居民所有的問題,所以下午的工作用處其實不大。
  之後才慢慢了解我們的工作內容與時間,我們每天7:00起床,7:40從家裡出發前往工作地點,早上的時間主要用來整理別人送來的物品(他們稱作禮物),與商品分類、上架等等,店面很大,總共分成六區:衣服區、玩具區、書本區、擺飾品區、餐廚用具區與家具區。中午只有一個小時半的休息時間(但他們通常都一吃完飯就立刻上工),商店的營業時間是13:30-17:30,每個禮拜四會店修進行大整理。因為語言的隔閡,所以後來我們的工作主要還是
This is an image幫忙整理店裡,從送來的衣服中挑選出好的可以販售的,並且分成冬天、夏天、小孩、大人,也要把夾雜在其中的被單、床罩、窗簾等等挑出來,有時候老闆會交付我們一些任務,例如幫他把賣不出去的衣服淘汰、把新衣服上架、整理店裡、接受居民送來的"禮物"、幫助店裡販售等等,一切聽起來是很輕鬆的事,可是光是商品的分類就足以耗掉我們整整三個禮拜的時間,真的很不敢想像沒有我們,只有兩個人卻要整理一個快要一百坪的店面的日子。
  秉持著要幫忙就要幫到底的信念,我們終於在最後一天把擺放禮物的地方整理得有模有樣,雖然我們離開後可能不到一個禮拜一切就會恢復原狀,但只少我們盡我們最大的努力,為這個地方貢獻了什麼。
 
四、心得
  這次的經驗很特別,這三個禮拜給我的感覺就是扎扎實實的在工作,頭兩天真的很累,好幾次覺得眼睛一閉上就可以立刻睡著,而每次在工作快要完成的時候又會不斷有新的工作冒出來。記得老
This is an image
闆說的一句話整個十分震撼我心,他說üü就是一個要不斷工作的地方,其他點的狀況我不清楚,可是就我在看到的,他們每一天每一刻都很認真工作,即使放假也還是會去店裡做點事老闆說放著不做之後也是自己要做,這是為了在這裡生存、生活。從他們身上我看見了 為了維持最低生存需求所做的努力,跟我們是很不一樣的,我們努力可能是為了期許、為了夢想,可他們若不努力,就只能被淘汰,這是生活的現實。他們也並沒有仗勢自己算是弱勢族群,仰靠整個社會的關愛而少做些時麼,我想,如果他們能夠擁有選擇權,也不會選擇這麼操勞的生活,但是他們沒有,所以努力工作就成了他們唯一的選擇。
五、服務台灣
  台灣的遊民議題其實也很嚴重,據統計,大多數的遊民還是屬於非志願性質,遊民問題嚴重,卻一直沒有好的解決方式,又一直爭執遊民妨礙市容、造成社會恐慌等等的問題,雖然現行也有許多政策,例如:遊民收容所、大智雜誌等等,成效卻很有限。
This is an image
  這次去完Emmaüs後,覺得這是一個很值得效法的解決方式,採取自願的方式簽合約,提供住所、飲食等基本需求,但同樣的他們必須付出勞役以養活自己。然而販售捐贈物資這方面我卻覺得執行起來有其難度,畢竟台灣小、捐贈物資品質無法控制,我認為,或許可以引進其他方式的企業化經營(有點像喜憨兒烘焙坊),並不主打愛心,因為以愛心為主打容易造成一窩蜂的現象,卻很快就退燒,提供其技職訓練(一切公司所需要的,例如會計、行銷、財務、技術員工)等等,最後達到他們可以自力更生的最終目的。

 
 
六、議題觀察
  在去法國之前,以為營區內主要的人會是犯罪者或是他國難民,可我認識的老闆卻有著很不一樣的故事。他的家鄉在非洲的喀麥隆,但她的生活卻跟我們一般想像的非洲難民很不一樣,他不但三餐無虞,甚至還有車有房,可以算是家鄉中的富豪。
  這讓我聽了覺得很奇怪,既然他在家鄉過著那麼好的生活,那為甚麼還要來到法國原因是歐洲是他們夢想。因為電視、廣播、朋友都傳遞給她一種歐洲是一個很棒的地方的訊息,所以她不惜賣掉身上所有資產,只為了買一張前往歐洲的機票,但真正抵達後又發現並不是他想的那樣,大家傳播給他的都只有好的一面,卻沒有人告訴他黑暗面。在歐洲,他沒有合法簽證,就等於是一個幽靈人口,不受政府認同,不能工作,甚至還被朋友威脅上街就會被警察抓走,他整天就只能待在朋友家,沒有任何事可以做,為了找事做,他來到ü當志工,朋友卻因此認為他找到工作,開始要求他分擔房租,即便他解釋那是沒有薪資可以領得也沒有用,於是他被趕出家門,正式成為的一員。
  這個故事讓我很意外,我以為會前往歐洲逃難的都是因為戰亂、疾病等等不得已才離開家鄉,想不到也有自願的。此外,我相信法國境內一定也有更多人是待了很多年,卻因為不清楚規定,而自始至終都只能打黑工,「錯誤的資訊傳播」與「沒有合法工作簽證」這兩個問題是我這次前往營區觀察到的最明顯的問題。
同意轉載於信義書院成果報告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