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AR海外志工服务-成果报告 ( 统计三 陈○佑)

  • 2015-11-04
  • 林韡萍
This is an image一、服务说明
    INDEAR海外志工服务队今年为第二次出队,到印度海德拉巴(Hyderabad)的Kare School进行服务。海德拉巴是一个印度的中型城镇,城镇虽然不算落后,但仍有许多孩童因为家庭经济收入的问题而无法接受义务教育,校长Waheed因此在Kumaguda这个地方创办该学校,并和当地的家长沟通,希望让孩童免费来学校上课(有许多家长因为希望孩子可以待在家里帮忙工作而不愿孩子接受教育)。目前学校孩童年龄从7岁到15岁,共约300名学童,老师则主要聘请当地的大学生帮忙,校长在第一天和我们的长谈中提到:「创办这间学校很不容易,附近的民众大多没有对教育知识没有很多认识,生活也大多不富裕,我希望能够透过教育的方式提高这个地区的生活水平,让下一代的人们可以过更好的生活。另外,我希望你们来,可以增进这些孩子的视野,在这里的孩子毕生可能都不会离开这里,希望你们能带给他们关于全球化、国际化、多元差异化的冲击,能让他们更认识这个世界。」因此我们来到这里,带着属于台湾的文化、知识以及服务的热诚。我们每天教学2.5小时,内容主要有英文、数学、自然科学、地理社会等,我们尽可能除了带给他们新知以外,也可以让他们拥有更好的基础、学更多的知识。
 
二、心得反思
    这是我第一次参与海外志工服务,在这之前我只有约莫一年的国内偏乡服务经验,而我试图以这个经验去帮助远在另一个国度的小朋友们,然而我发现并不是那么有效。
    得益于在指南服务团一年的服务经验,我担任INDEAR课程长的职务,然而在担任此职务时我有很多时间很迷惘。我不知道当地的小朋友缺乏甚么、需要甚么、程度如何、学习环境如何,而我们又到底能够提供甚么。但在同一时间参与指南服务团的我其实没有很多的时间好好思考这些事,那时候的我只简单订出了两个目标:帮助他们紮实曾经学习过的、并多元化的提供我们从台湾带去的(文化、风俗、民族等)有形的无形的东西。撰写教案的过程中,我们总共有3~4次的验收:第一次验收初版的教案、第二次验收完整版的教案、第三次则希望每个上课的老师都能够实际试教(第四次是给前面进度不足的验收时段)。在刚开始撰写教案时,我们除了程度与科目的范围外没有太多的限制,因为我深信在自由的环境下可以诞生具创意性的教案,而「创意」是我们在指南一直最缺乏的东西之一。也因此在最一开始我只有提供一个撰写教案的建议和经验谈给对于没有偏乡教育经验人的一个参考,现在回想起来却不知道这样做是好或是不好的,或许我应该提供更多,像是和小朋友的相处、资深偏乡教育者的经验分享等等。
    待大家都完成教案后,我发现了一个特征:大家的教案有非常多的相似地方,而这个原因来自于,我们总共12位团员中有九位来自「博雅书院」。来自博雅书院并不是甚么坏事,甚至某方面来说我觉得是一项优点,因为我觉得博雅书院的特质是:认真、喜爱思考、善于分享想法等(以上纯属个人在博雅书院两年经验的感想),这对一个营队来说应该是一件很棒的事,充满着一群不断思考并进步的人。但这个共同的特质却也造成教案们拥有非常大的共同性是「讨论」,在非常多(一半以上)的教案中我看到让小朋友自行思考、讨论的课程内容,当时的我也不以为意,觉得这样的教案很特别,也许可以试试看(在指南这样的教案很少见),现在回想起来或许我应该早一点发现这件事可能带来的影响。
    终于等到要出国了,在出国前我期许自己:能够看见更多这个世界需要的是甚么以及能够尽自己的力量带给这个世界一点帮助。第一天到当地我看到了小朋友们,大大的眼睛、黝黑的皮肤、和总是挂在脸上的笑容、期待和我们认识的诚挚的心,他们活泼、好动、期待着认识所有新奇的东西,同时也无私地分享着他们的喜悦、他们的感情、他们的所有。那时候的我想,大概全世界的小孩都是一样的吧,抱持着一样的天真、一样的好奇、一样的热诚来到这个世界,他们和台湾的小朋友一样,有着最具感染力的笑容以及最纯真的瞳孔。但接着我看到了他们的学习环境:仅一栋四层楼的平房、狭窄的教室、年久失修无法使用的黑板、稀少的活动空间、不平均的光线、狭小的座位、不平整的课桌椅等等,我第一次深刻地了解到:台湾,很富有。但他们依然挂着笑容、散发喜悦,或许这不叫知足,而只是他们还没有认识名为贪婪的诱惑。当下的我其实有欣慰也有无助,欣慰的是他们的天真和诚挚,而我会尽力去珍惜这些温暖的笑容和发着光的瞳孔;然而无助的是我不知道该如何帮助他们又或者从何帮起。
    尔后我们和校长有一席谈话,校长主要在过程中谈到这间学校的缘起、简介周遭的社会环境等,而最主要的是他提到希望来自台湾的我们能够带给这里的小朋友不一样的刺激、不一样的具国际性、交流性的课程。我想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建议,甚么是国际性、交流性,而又对他们未来有帮助的呢?他们没有自由的环境、自由的未来,也没有多元的机会和充足的社会资源,到底我们应该提供甚么才能够真正帮助他们,而非我们一厢情愿的给予我们觉得要给予的(虽然就某方面而言,我们仍然是一相情愿的)。刺激的本意是好的,希望能够借由我们拓展他们的视野,但太多的刺激会不会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妄想和天方夜谭呢?我们的教案里面有很多的思考、很多的讨论,很多人希望可以让小朋友学会反思,学会用不同的角度以及更多元的视角,同时更深入的观察这个世界。但然后呢?小朋友们真的会拥有足够的空间、足够的资源、足够的自由去发展属于他们自己的未来吗?我抱持着很多担忧和怀疑。我发现在台湾,我们把很多的自由和机会视为理所当然,我们可以自行选择想读的科系、想从事的工作、想选的课、想去的地方、想学的东西等等。生活在政大的我们其实没有很多限制,相反的有来自各界的资源和多元的空间让我们选择,但对那边的孩子来说,这些都空虚的那么理所当然。尽管如此当初的我没有对大家的教案做太多的干预,或许那时候的我想这样的思考也没什么不好吧,然而现在的我却担忧着这些小朋友们因为我们而产生的影响到底会是好的或坏的。
    尔后我们也进行了一连串我们原本设计(后来有经过微调)的课程,我认识了他们、和他们相处、分享彼此的人生,就像在台湾,小朋友永远是我最无私最珍贵的朋友,我很幸运可以得到们的友谊和信任;也很幸运可以和他们分享人生。其实每一天的课程都很紮实,我想孩子们应该也有学到我们想给予的,但我却不确定是不是符合了校长的期待以及对他们的未来是否是正面的。在台湾的偏乡教育经验以及参加其他资深偏乡教育者的分享座谈让我知道,小朋友是最纯真的,他们习惯于学习、习惯于用他们所有的感官去认识这个世界,对于重要他人(也就是我们)而言,容易成为们模仿以及成长的「榜样」,对他们来说任何一句话、一个画面或是一个短暂的接触,都有可能对他们的生命带来如蝴蝶效应般的冲击,然而我们却无法确定哪个时刻、哪段话语、哪个画面会深深地隽刻在他们的脑海中。也因此我在和小朋友的相处过程中很快乐、但也很谨慎,但在这次的服务过程中,语言成为我们的隔阂、文化成为我们的鸿沟,因为这些阻碍让我更不知所措于他们的成长和我们的自以为是。
    在回来台湾后,我非常的懊悔,懊悔我准备的不够充分、懊悔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心力在事前多了解他们、懊悔我无法对他们的未来负起一份责任或一份担保。就像之前看到的文章,我不知道我们这次的服务是一种帮助,或是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施舍以及对他们茫茫未来的一次雪上加霜。